查看: 25625|回复: 19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跳转到指定楼层

[考究]强袭魔女第10集考究(胸器出没了,奎爷只是过来看胸器的~s1)7楼更新

48

主题

804

存在感

274

活跃日
 11 

★☆★【H2Oの起源】★☆★

发帖: 88450
SOS币: 2128
注册: 2009-09-01
访问: 2012-12-12

楼主
发表于 2010/09/09 | 编辑

猜你喜欢: s1, 强袭撮 胸出, 強襲撮 胸出


诶,又到了奎爷的一周一考究的时间了
后来才发现课程表上面周四的双周1、2节没课
既然有时间
为何不充分利用一下
虽说只是生肉,但是对于考究装备来说应该不成问题

(倒是3、4节的网球课就有点悲剧了
传闻嫂子打网球很厉害,所以奎爷我一直想找个时间把她K掉~(但是按照今天的情况来说,到时候我会被虐得很惨)所以这个学期的体育选修就选了网球,话说谁能推荐个好用一些的网球拍给我
还有,貌似换季之后自己的哮喘病又开始复发了,希望自己还能活着呗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这集来了个新脸孔(虽说只是个客串的~)
虽说R量还是不够夏莉大( 果然还是咱家兔子好~)
但是觉得2者有很多相同之处(姑且当是哈特曼和夏莉的混合体呗~)

牢骚话就不说了
因为还没找到熟肉资源(这段时间怎么这么慢)
如果晚点有的话
奎爷会把剩下的补上
请慢慢观看( 如果里面有什么做的不足的地方,欢迎指点~)

JU-52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Ju 52运输机(Junkers Ju 52),为德国容克公司在1932年至1945年间生产的一款运输机。由于它的外壳十分坚硬,因此它亦有“容克老姑妈”(德语:Tante Ju)、“钢铁安妮”等称号。除了运输之用途外,它在西班牙内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更担任轰炸的任务;而且,它亦于瑞士航空及汉莎航空等航空公司提供民航服务。
原本该机采用单引擎设计。然而,由于这种设计并不符合当时航空法规之安全要求。于是,容克斯公司便修改设计,于两翼上各加装一具引擎,即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三引擎Ju-52(Ju 52/3m)。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1935 年,纳粹宣布成立独立的德国空军,这时德国航空技术局(RLM)正在寻求足够数量的轰炸机来装备空军。但是德国多数现有的飞机都达不到 RLM 的要求,因此 RLM 决定在新式 Do 11 重型轰炸机出厂前,使用 Ju 52/3m 的改型作为过渡的轰炸机。
    1934 年,军方向容克公司订购 1,200 架 Ju 52/3m 轰炸型。为此辛多重新设计了 Ju 52/3m,在后部机舱内安装了用于自卫的机*转塔,机腹下还增加了可收放的机*吊舱。客舱被改成*舱,可以容纳 32 枚 50 公斤*。Ju 52 轰炸型公司代号 K45/3m,由于 Ju 52 轰炸型是在 Ju 52/3m ge 客机直接发展而来,所以正式型号为 Ju 52/3m g3e。Ju 52/3m g3e 保留了运输能力,机腹的*舱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拆除。
    军方的订单数量巨大,容克在德索(Dessau)的工厂产力不足,无法完成 RLM 在 1935 年 9 月止得到 450 架 Ju 52/3m g3e 的要求。雨果的第六个儿子克劳斯.容克(Klaus Junkers)和生产经理西德曼(Thiedemann)为此引入了美国式生产流水线并重新组织了全部生产工序,但是德索工厂仍然达不到 60 架/月的生产能力。
    1934 年 Ju 52 生产速度才 18 架/年。在 RLM 的支持下,威瑟飞机厂(Weser Flugzeugbau)开始按照许可证生产 Ju 52,并且容克在伯恩堡(Bernburg)兴建了一座新工厂。德索工厂总共生产了 70 架Ju 52/3m g3e,剩下的飞机是由伯恩堡工厂和不来梅-恩斯沃丁工厂(Bremen-Einswarden)生产,1935~36 年起也在来比锡(Leipzig)工厂生产。
    1936 年 7 月 20 日,首批 20 架改装过*舱的 Ju 52/3m ge 参加西班牙内战,成为德国空军参加实战的第一批飞机。表面上这些飞机属于西班牙马洛宣运输公司(Hispano Marrocian Transport AG)。一开始这些飞机用于运输任务,Ju 52 曾经运送过超过 10,000 人的摩洛哥军队和他们的装备进入西班牙。1936 年 8 月起开始执行轰炸任务。
    1936 年 11 月 4 日,在马德里附近,首架 Ju 52 被苏联战斗机击落。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又损失了 6 架。由于 Ju 52 速度太慢,损失很大,1937 年 4 月在西班牙的全部 Ju 52 停止执行轰炸任务。在德*鹰军团撤回国内后,佛朗哥获得了剩下的 14 架飞机。
    RLM 根据在西班牙的实战经验,停止了 Ju52/3m g3e 轰炸机的生产。但是 Ju 52 在西班牙作为运输机来说表现是杰出的,因此 RLM 宣布 Ju 52 成为德国空军的标准运输机。     Ju 52/3m ge 系列军用运输型宽大的客舱适合于任何改装,曾作为侦察机、救护机、海上巡逻机、滑翔机牵引机、轰炸机飞行员训练机来使用,还可以把起落架机轮换成滑橇、浮舟,以适应战区地形的需要。g7e 扩展了机身货舱门,并增设了自动驾驶仪;g9e 增设了尾钩以作短距着陆;g14e 开始又增加了装甲保护的座舱;gxe(MS)安装了环形磁性探针可以引爆海面的磁性*,还有一些 Ju 52 改装的扫雷机则通过向水中投掷*来引爆*。
    在 1940 年 5 月德军入侵荷兰和比利时的战役中,Ju 52 实施拖曳滑翔机突袭埃本.埃马耳要塞和鹿特丹空降都成为历史上经典的空降作战。但是作战中 Ju 52 和它所载的空降兵本身也伤亡惨重,在荷兰投入的 430 架 Ju 52 有三分之二未能返回,或受了重伤不能继续使用。在荷兰曾发生激战的各机场上,无数架 Ju 52 被击落、击毁,飞机残骸比比皆是,这些飞机大多是由空军航校提供的,飞行员都是训练飞行学员的教官,所以损失就更为惨重。
    1941 年 5 月克里特岛之战中,德国空降兵与他们的 Ju 52 再次遭到了重创,元气大伤,在二战的剩余时间里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空降。在为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运送给养时,由于马尔他岛被英军占领,Ju 52 不得不飞越危险的地中海,速度缓慢的 Ju 52 成为喷火战斗机极好的目标,惨遭屠戮。1942 年以后 Ju 52 的损失速度超过了生产速度,在 1942 年至 1943 年冬为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空投物资中,就损失了 450 架 Ju 52,德军的 Ju 52 机队规模逐渐缩减。盟军也使用过 Ju 52 运输机,包括俘获的和征招民航的。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Ju 52 在战争中表现出杰出的短距起降能力、坚固耐用的机身结构、适合改装的起落装置和经济的燃油消耗是当时领先的,但是速度慢、自卫火力弱又导致了大量的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解除了武装,Ju 52也变为民航用途。而法国及西班牙则在1952年以之制造出CASA 352/3m机型,作为欧洲内陆航班之用。此外,Ju 52亦在战后服役至20世纪80年代,其中有部份至今仍存在。

制造年份    1930年-1945年

用途    运输、民航及对地轰炸
容量    3个驾驶座以及18个座位
机身长度    18.9米
翼展    29.2米
机身高度    4.52米
净重    6,500千克
最大载重    11,030千克

引擎    BMW 132T-2

最大马力    730匹
最高速度    286千米/小时

装置机*    13毫米机*×1、7.92毫米机*×3
携带*    1,500千克


汉斯.约阿斯姆.马尔塞尤——非洲之星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简介
  汉斯.约阿斯姆.马尔塞尤(德语:Hans-Joachim Marseille,1919年12月13日-1942年9月30日),绰号非洲之星(Stern von Afrik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空军飞行员,是其中一位最出色的王牌飞行员。其飞行员生涯共击落158架敌机,其中151架在北非战场上空取得。
传记
  马尔塞尤出生于柏林一个法裔家庭。父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空军的飞行员。
  不列颠空战期间,马西里在第52联队(JG52)另一位王牌约翰内斯•施坦因霍夫(Johannes Steinhoff)所带领的第4中队服役,共击落7架敌机。一架由他驾驶迫降的Bf-109E经过修复后重漆成“白14”成为他的座机。
  他因为违抗命令而被调到第27联队(JG27),不久后第27联队被派到北非。在他击落两架敌机后被英军第73中队一架飓风式战斗机击落。此时他已经报销了4架Bf-109E,其中1架进行了热带改装。
  他的中队其后被调回德国换装Bf-109F-4/Trop(热带改装),他的飞机被涂装成“黄14”。
  马尔塞尤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训练计划,不只造就了他杰出的环境观察能力、射击、飞机操控,还有独特的攻击战术—高角度偏差射击,从侧面瞄准敌机前部,而不是常见的从后方追击敌机。
他那种独特创新的攻击方法在攻击敌机机群时有非常大的杀伤率,每次攻击都能够击落数架敌机,令他成为历史上其中一名最杰出的王牌飞行员。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1942年6月6日,马尔塞尤单独攻击一队16架的P-40机群,并击落当中6架南非空军的P-40,其中5架只用了6分钟。9月1日他击落了17架敌机,其中8架只用了10分钟。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JG27的LOGO)  
马尔塞尤曾经在4架BF-109F-4/Trop中飞行:
  编号8693,1942年2月23日取得第50次战绩。
  编号10056,尾舵涂有58条战绩记号(victory bar)。
  编号10137,尾舵涂有一个中间有70字样的花环和31条战绩记号。
编号8673,尾舵涂有一个中间有100字样的花环和51条战绩记号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阵亡
  1942年9月30日的任务并没有什么特别。马尔塞尤带领着他的中队(staffel)护送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执行任务,途中未有遇上任何拦截。回航途中,他那架新的Bf109G-2座舱突然冒烟,令到他几乎窒息,还阻挡了他的视线,马尔塞尤由他的队友引导回德军战线。越过德军战线后,他认为其座机开始失控于是决定弃机跳伞,他的遗言是:“我受不住了,我要跳伞”。伴着他飞行的队友散开让他有足够的空间跳伞,但马西里的飞机开始下坠,速度达到每小时400哩。马尔塞尤跳出机舱后撞到其座机的垂直尾舵,因此他可能当场死亡或失去意识令到他未能及时拉开降落伞逃生。垂直撞落西帝拉赫曼(Sidi Abdel Rahman)南方7公里的沙漠上,得年22岁。马尔塞尤的葬礼于1942年10月1日举行,由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和爱德华•纽曼(Eduard Neumann)致悼词。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他的墓碑碑文写着“不败”两个字。


成就
  10分钟击落8架敌机,1天击落17架敌机,1个月击落54架敌机。 击落1架敌机平均只需15发*。 获授与钻石橡叶带剑铁十字勋章,只有27个人获授与此勋章,其中10个是王牌飞行员。 获授与意大利金英勇勋章,只有两个德国人获授与此勋章。 德国空军最年青的上尉。 在北非取得的战绩包括: -101架P-40战斗机 -30架飓风式战斗机 -16架喷火式战斗机 -2架巴尔的摩中型轰炸机 -1架布伦海姆轰炸机 -1架马田马利兰轰炸机
  第27联队第1大队取得的588架战绩,马尔塞尤占了151架,达26%。

BF-109F-4/TropBf 109F Friedrick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早在 1939 年初,就在法国战役开始前,奥格斯堡的梅塞施密特设计组就计划着对已有 Bf 109 的机体做出进一步改造,其中包括强化机身,改善气动性能,也为安装更先进的发动机做好准备。感谢德国人了不起的发动机技术,1,350hp 的 DB 601E 即将投产,于是 F 型应运而生
  以 E-4 为基础,机身编号 5601-5604 的 4 架原型机被制造出来,即 V21、V22、V23 和 V24,分别用来测试不同方案的气动布局改进和发动机安置。其中,V21 使用 DB 601Aa 发动机,而后三台使用 DB 601E 发动机。V22 用于发动机性能测试,V23 和 V24 用于结构和操纵性能测试。为了减小飞行中的空气阻力,引擎罩下冷却器被埋得更深;新设计的圆形发动机增压器进气口更加远离机鼻,以获得更好的冲压效果;桨毂盖增大也变圆,桨叶加宽了,但螺旋桨转动直径减小 10 厘米;机翼的 2 门 MGFF 机炮从此取消,代之以 1 门发动机罩中的毛瑟 MG151 机炮,这种新型机炮的膛口初速和射速都高于 MGFF,并有 15 毫米和 20 毫米两种型号,使用 FuG7a 电台和 ReviC/12D 瞄准具。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机翼形状和翼梁机构基本不变,但翼下的冷却器被增宽拉长,更加扁平以减小空气阻力;靠近机身的襟翼一分为二,前襟翼的长度有所减短,但增大了弦宽度以保持面积不变;总的翼展减短,V23 的翼尖改成半椭圆形以改善操作性。
方向舵的面积从原来 8.1 平方英尺减小到 7.5 平方英尺,垂尾的横切面变成微微向外的拱形以抵消引擎的扭矩;水平尾翼的支撑杆取消了,与 E 型相比,F 型的水平尾翼位置较低,也比较靠前;尾轮可以小角度向后半收起,主起落架前倾 6 度,从而在起飞时降低机鼻位置,使驾驶员总是抱怨的视界问题得到改善
由于 F 系列一开始就打算采用 DB 601E 发动机,所以 F-4 及以后的机型外形基本不变了。驾驶员头部上方和后方加装 6 毫米的装甲,大型增压器进气口和防弹前风挡成为标准装备。F-4 是 F 系列中生产数量最大的型号,差不多每支空军的部队都装备了该型战斗机,尽管它的在役寿命比 E 和 G 稍短一些,还是有不少王牌飞行员认为,F 是 Bf 109 中最好的,而 F-4 是 F 中最好的。
 F-4主要的变型有:
    Bf 109F-4/B 战斗轰炸机,装有不同种类的 ETC *挂架,最常见的是 250 公斤方案,F-4/B 是 F 系列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战斗轰炸机。
Bf 109F-4/Trop,加装空气过滤器和沙漠救生装具,包括一支*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此为马西里的座机:[x]14号 注意JG27LOGO旁边的空气过滤器,此为TROP型的特征)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国于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二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其设计遵守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14英寸即356毫米)的规定,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同级舰有英王乔治五世号(HMS King George V )、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HMS Duke of York)、安森号(HMS Anson)、豪号(HMS Howe)等5艘。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总体性能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为35490吨,满载排水量为40580吨;水线长227.1米,水线宽31.3米,吃水深度8.53米;满载时最大航速为27.5节,续航力在航速27节时为3100海里;舰员共1409人,其中军官70人。
武备
主炮为3座45倍径356毫米炮,2座在舰艏、1座在舰艉。其中2座为四联装,分别位于舰艏和舰艉,1座为双联装,位于舰艏B炮位。每发炮弹重721千克,最大射程为33193米,每40秒可齐射一次。
副炮为8座双联装50倍径134毫米炮,每发炮弹重36千克,最大射程为21397米,最大射高为14945米。
另外,还装有40毫米和20毫米高射炮,但数量前后变化较大。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由于排水量的限制在强化防护的同时降低了火力的配备。为了加强装甲防护,B炮位主炮塔减少两门主炮以节省排水量,使主炮数量减少到10门,火力密度降低。
结构复杂的四联装主炮塔可靠性存在问题,在服役后的一段时间中频频发生机械故障,主炮经常因为防火门被卡死而无法开火。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推进
装有4部帕森斯型齿轮传动式涡轮机和8台三锅筒式水管锅炉。
英王乔治五世级采用平甲板船型,由于干舷高度较低,在恶劣海况下航海性能并不好。
防护
英王乔治五世级装甲防护的设计要求是能承受一发381毫米*和一枚装药450千克的*。弹药库顶装甲厚149毫米,舷侧装甲厚374毫米;轮机舱顶装甲厚124毫米,舷侧装甲厚348毫米;主炮面板厚324毫米、塔侧厚224毫米、塔顶厚149毫米。149毫米厚的装甲能抵御406毫米炮弹在28003米距离上的命中。
舷侧水线装甲带是垂直布置的,与当时流行的倾斜布置不同,尤其重视以水平装甲抵御空中轰炸的威胁,装甲抗弹性能较好。水下舰体防护采用类似“夹心”的结构。
侦察
装有4架观察飞机,但后来全部撤除。
在大修或建造途中装备了雷达


英王乔治五世号
1937年1月1日于维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厂开工,1939年2月21日下水,1940年12月11日服役。服役后担任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
1941年5月22日,参加对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号的搜寻。5月27日与其交火并命中。当日俾斯麦号战沉。
1941年10月~1942年5月,为前往苏联的护航运输队护航。
1944年10月~1945年9月,加入英国太平洋舰队,参加对日作战。
1945年10月~1946年12月,作为本土舰队旗舰。
后改为训练舰,1950年转预备役,1957年拆毁。

威尔士亲王号
同级舰之中命运最悲剧的一艘
1937年1月1日在坎默•莱尔德船厂开工,1939年5月3日下水,1941年3月31日服役。
1941年5月,在尚未完成测试调试时,就和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一起参加了堵截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行动。1941年5月24日在丹麦海峡海战中,开火命中俾斯麦号,造成后者航速下降及燃油流失。胡德号被击沉后,被命中7弹且受主炮故障困扰的威尔士亲王号退出战斗。
1941年8月,威尔士亲王号运载首相丘吉尔到纽芬兰,签署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1941年,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一起加入英国远东舰队(Z舰队),12月2日到达新加坡。12月10日在马来亚海域由于缺乏空中掩护被日军轰炸机击沉。威尔士亲王号被6枚*和1颗*命中。

约克公爵号
1937年5月5日在约翰•布朗造船厂开工,1940年2月28日下水,1941年11月4日服役。
1942年3月~10月,为前往苏联的护航运输队护航,之后参加火炬行动。
1943年12月,在为前往苏联的护航运输队护航途中击沉德国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
1945年4月,加入英国太平洋舰队,随后返回英国成为本土舰队旗舰。
1957年拆毁。

安森号
1937年7月20日在斯旺•亨特和怀姆•理查森船厂开工,1940年2月24日下水,1942年6月22日服役。
1942年9月起为前往苏联的护航运输队护航。
1944年4月,参加围歼德国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行动。
1945年4月,加入英国太平洋舰队。
1949年转预备役,1957年拆毁。

豪号
1937年6月1日在费尔菲尔德船厂开工,1940年4月9日下水,1942年8月20日服役。
1942年12月~1943年5月,编入本土舰队。
1943年7月,参加入侵意大利。
1944年,成为英国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参加对日作战。
1946年转为训练舰,1951年转后备役,1958年拆毁。



俾斯麦级战列舰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一直想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纳粹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型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同级舰两艘:俾斯麦号于1936年7月1日开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并于第二年8月24日服役;二号舰提尔皮茨号于1936年11月2日开工,1939年4月1日下水,1941年2月25日服役。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首舰俾斯麦号建成时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这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在海军史上也仅次于大和级及依阿华级。俾斯麦级舰体因受基尔运河水深限制,因此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比1。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于这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真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主炮采用双联装380毫米52倍口径舰炮,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舰桥前后各布置两座。其主炮射速很高,达到3发/分,这是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主炮*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其装甲防护沿用 “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

    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它的TDS(*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千克*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300千克德国*烈性*(其威力为*的1.58倍),十分惊人。此外它的装甲材料也很优秀,根据战后美国弗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测试,俾斯麦级的KCn/A装甲抗弹性能大约是美国衣阿华级的ClassA装甲的115-120%,而日本大和级的VH装甲抗弹性能只有美国ClassA装甲的84%(以测试样品来说如此,但并不壹定是所有产品)。

    俾斯麦级设计上的主要瑕疵即防空火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德国人在高平两用炮的研制上进展缓慢,因此不得不在俾斯麦级上安装大量的6英寸副炮及105毫米高炮,占用了很大的甲板空间。而同时期英国人建造的战列舰上使用了5英寸高平两用炮,既可以用于水面作战,亦可用于防空,这样可以节省空间以安装更多的高炮。
服役生涯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1941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麦号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线。皇家海军调遣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拦截。战斗仅仅进行了7分钟,在精确的火控系统指引下,俾斯麦号的*击中并且穿透了胡德号的艉部“Y”主炮的弹药舱,引发了大爆炸,胡德号舰体迅速爆炸进而断裂沉没。威尔士亲王号随后受到俾斯麦号火力重创,导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舰桥人员大部死伤。英国随后调遣皇家海军的近一半舰只前来围击。5月27日,俾斯麦号被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打坏船舵,无法操舵。由英王乔治五世号及罗德尼号战列舰组成的本土舰队次日赶到,群起围攻。俾斯麦号在战斗中被大量16及14英寸*击中。该舰的上层结构几乎全被摧毁,但船体仍大致完好,英国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向俾斯麦号发射了*,俾斯麦号随后沉没于距法国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的水域。坐镇指挥俾斯麦号的德国海军上将刚瑟•吕特晏斯(Günther Lütjens)随舰阵亡。

    二号舰提尔皮茨号建成后自从1942年就一直隐藏在挪威的峡湾中,严重威胁盟军北极航线并吸引了盟国大量的海军兵力。1942年,提尔皮茨号带领一艘重巡洋舰和十艘驱逐舰对PQ17护航队(包括40艘商船、12艘护航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及在后方掩护的一艘航空母舰和两艘战列舰)的攻击时,英国海军在得到提尔皮茨号出击的消息之后下令船队解散,护航战舰全数撤退。致使PQ17护航队遭到毁灭性打击,75%以上船只和物资沉没。后英国海空军动用重型轰炸机、袖珍潜艇、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多次发动袭击都未能将其击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国皇家空军使用重型轰炸机携带专门研制的5500千克的“高脚柜”重型*将其炸沉

技术数据
基准排水量

41,700吨(俾斯麦号)
42,900吨(提尔皮茨号)
满载排水量    50,900吨(俾斯麦号)
52,900吨(提尔皮茨号)
全长    251米
全宽    36米
吃水    9.0米(标准)
9.6米(正常)
10.2米(满载)
动力    12座瓦格纳式高压重油锅炉
3座布洛姆•福斯式蒸气涡轮机
3轴推进
功率    最大稳定功率:150,170匹马力
最大极限功率:163,026匹马力
最高速度    30.8节(稳定)
31.5节(极速)
续航距离    8,525浬(19节、俾斯麦号)
8,870浬(19节、提尔皮茨号)
乘员    2,092人(1941年、俾斯麦号)
2,608人(1943年、提尔皮茨号)
舰载机
4架阿拉度Ar 196水上侦察机

武器装备    4座双联装380毫米L52 SK-C/34
6座双联装150毫米/L55 SK-C/28
8座双联装105毫米/L65 SK-C/33/37
8座双联装37毫米/L83 SK-C/30
12座单管20毫米/L65 MG C/30
2座四联装20毫米/L65 MG C/38
提尔皮茨号独有:
6座单管20毫米/L65 MG C/30
18座四联装20毫米/L65 MG C/38
2座四联装533毫米*发射管
装甲
侧舷145-320毫米
上装甲甲板50-80毫米
主装甲甲板80-120毫米
首尾横向隔壁100-320毫米
炮塔130-360毫米
炮座340毫米
指挥塔350毫米
防雷45毫米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维内托级战列舰充分体现了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的作战意图,其突出特点是续航力相对较小,安装大功率动力装置使航速达到30节。舰体舷侧主装甲带采用倾斜布置,特别设计了水下舷侧防护系统—“普列塞系统”(一种圆筒型的防*系统)。3座三联装主炮塔,在舰体前部呈背负式安装两座,舰体后部安装一座。装备50倍口径15英寸主炮具有射程远和威力大的特点,但是主炮身管磨损严重寿命比较低。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首舰维内托号于1934年始建,1940年建成服役。当2艘维内托级在建时,1936年意大利退出伦敦召开的限制海军军备会议,意大利海军认为还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对抗英国、法国在地中海的联盟,决定再建造2艘维内托号的改进型。该级战列舰以身管寿命短的代价,获得了同期所有国家15英寸主炮中穿甲能力最强的优势。 同级舰:维托里奥•维内托号(Vittorio Veneto)、利托里奥号(Littorio);以及2艘改进型:罗马号(Roma)、因佩罗号(Impero)(未完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11月11日在英国海军空袭塔兰托,利托里奥号遭重创搁浅。1941年3月马塔潘角海战,维内托号被英国海军的空投*击伤。1942年之后由于燃油危机,维内托号及其姊妹舰一直呆在港口里,直到意大利投降。意大利投降以后,利托里奥号改名为意大利号,1943年9月9日驶往盟军控制的马耳他岛的途中,被德国空军使用无线电制导*击伤。同行的罗马号也被无线电制导*命中,弹药库发生爆炸沉没。幸存的维内托级战列舰战后被拆毁。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41,167吨(改进型41,650吨);满载排水量45,752吨(改进型46,215吨)
  外型尺寸:全长237.7米(改进型240.7米),水线232.4米;舰宽32.9米;吃水9.6-10.4米
  动力:8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30,000马力(最大140,000马力),4轴;
  航速:30节;续航力:4700海里/14节,3900海里/20节
  武备:9门三联装15英寸/50倍口径主炮;12门三联装6英寸/55倍口径副炮;12门90毫米高射炮,20门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24门双联装20毫米高射炮。1942年增加8门双联装20毫米高射炮
  装甲:主装甲带360毫米(最大);甲板219毫米(最大);主炮塔正面380毫米,顶部200毫米,炮座350-280毫米;副炮塔正面280毫米,顶部150-105毫米;司令塔200-260毫米;水下防雷系统可抵御350公斤*当量。装甲总重13,545吨
  舰载飞机:3架飞机和1台弹射器,原为3架Ro.43型水上飞机,后其中2架换装Reggiane Re2000型
  舰员:编制1920人,其中军官120人。

伊-400潜艇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俗称为潜水空母,是大日本帝国海军为搭载2架(后更改为3架)特殊水上攻击机“晴岚”并企图利用潜水舰秘密接近美国巴拿马运河作奇袭攻击而计划建造的潜艇。
本舰为当时世界最大及拥有长大续航距离且能在无补给下到达世界上任何地点。但是,其大而笨重(以其大小而言已相当敏捷了)、飞机库的耐压性等问题亦为战时建造下的很大负担,最后该舰完成的时候捷一号作战已经结束,帝国海军已处于近乎毁灭状态的时期,就算提前完成时间也难于活跃于战争,可以说最后只是浪费了大量物资及时间。
本舰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并企图于终战前攻击美国海军特遣部队泊地乌利西环礁,但攻击前夕时已经终战,在战后被美国作海没处分。
但是,本舰在战后成为弹道*核子动力潜艇(SSBN)的概念。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伊-400级的主舰体采用横向双筒结构,很象一副眼镜,这是为保障艇内弹药库和巨大燃料箱的安全而专门设计的。设置在船尾的乘员舱室恢复为单筒,这种双筒设计使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艇首有两个*舱室,每舱有纵列的四具21英寸口径*发射管,共备雷二十条。伊-400级的下潜时间为56秒,吃水为23英尺。设计潜深400英尺,试航中潜到了328英尺。
  伊-400型的舰桥和指挥塔并不在潜艇正中,而偏离中线7英尺,为保持全艇得平衡,机库位置相应向反方向偏移2英尺。因为这种不对称的设计,在遇到紧急情况或发射*时,伊-400级在水下的操作较不稳定。

  搭载于伊-400级潜艇上的“晴岚”水上战斗/轰炸机长35英尺,翼展40英尺,航程654英里,有效载荷1800磅。如果丢弃浮筒,“晴岚”还可以搭载附加油箱和*,执行“敢死”任务。“晴岚”由爱知公司制造,平时装载于艇上的耐压机库中,浮筒被拆开放置,机翼和尾翼可折叠。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可以在七分钟内装备好一架“晴岚”。
作战能力
  伊-400级起初设计艇员为145人,后来增加为213人,一名日本军官介绍实际作战中搭载220人。经过训练的艇员可在45分钟内完成“晴岚”的装配、加油、挂弹和弹射。伊-400级的巨大航程使其可以攻击远在旧金山、巴拿马、华盛顿或纽约的目标。
  机库的下方有一间舱室,可用以进行艇载机的维修和检查,隔壁的弹药室存放有四条空投*,十五枚*,以及大量的机*弹药,这些舱室的上方都有厚实的装甲保护。两个机舱各安装一台19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
  每条轴连接一台1200马力的发电机,提供潜艇下潜用的电力。实际运行中,潜艇达到了水上18.7节,水下6.5节的最高速度。
  伊400级装有日本的早期预警雷达和雷达信号探测器,为了弥补雷达性能的不足,舰桥上还安有特大型的双筒潜望镜。为了支持长达四个月的远洋作战,食物和补给品被塞进潜艇的每一个角落,狭窄的过道上也摆着食品箱,人只能弯着腰走在上面

舰历
1943年(昭和18年)1月18日吴海军工厂于动工。
1944年(昭和19年)1月18日下水。
12月30日竣工。所属于联合舰队第6舰队第1潜水队。主要从事内海训练。
1945年(昭和20年)4月为大连作燃料补给。
6月于七尾湾开始从事舰载机发著训练。
7月23日从大凑出港向乌利西环礁攻击。
8月15日于乌利西南方海面迎接终战,并回归日本。
8月29日于三陆被美国驱逐舰“蓝”号发现、捕获。
8月30日归港横须贺港。
9月15日除籍。
10月回航佐世保。
1946年(昭和21年)1月佐世保于出港,并航向美国本土作技术调查。
同年6月4日于夏威夷近海自沉

技术数据
排水量
3,530吨(基准)
6,560吨(水中)
全长    122米
全宽    12米
吃水    7.02米
动力    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引擎4座2轴

功率    7,750匹(5,843.5 kW、柴油引擎)
2,400(1,788 kW、2座电动机)
最高速度    18.7节(水上)
6.5节(水中)
续航距离    37,500浬(14节、水上)
60浬(3节、水中)
乘员    157名
舰载机
晴岚3架


[ 此贴被Razgriz.在2010-09-09 20:06重新编辑 ]
此帖被评分,最近评分记录
SOS币:40(~仙仔~)SOS币:120(~仙仔~)

175

主题

854

存在感

289

活跃日
美女离线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10 

SOS团之究级水库!!

1楼
发表于 2010/09/09 | 编辑
客串的新角色乍看还是很萌呢,还是粉发

26

主题

0

存在感

29

活跃日
 6 

SOS团三星级★★★

2楼
发表于 2010/09/09 | 编辑
好像是一个强有力的角色呢。

73

主题

1547

存在感

365

活跃日
喵~离线 Oh hi, I'm that guy
 11 

★☆★【H2Oの起源】★☆★

3楼
发表于 2010/09/09 | 编辑
各种老式飞机认不出来啊

1239

主题

3375

存在感

864

活跃日
 11 

★☆★【H2Oの起源】★☆★

4楼
发表于 2010/09/09 | 编辑
奎爷果然强势,战列舰表示难以辨认

48

主题

804

存在感

274

活跃日
 11 

★☆★【H2Oの起源】★☆★

5楼
发表于 2010/09/09 | 编辑
引用第4楼超威葛炮2010-09-09 14:02发表的“”:
奎爷果然强势,战列舰表示难以辨认



表示旁边的驱逐舰更加难认
所以我直接54掉了

4

主题

93

存在感

83

活跃日
帅哥离线 ひまわり
 5 

SOS团二星级★★

6楼
发表于 2010/09/09 | 编辑
可以光看動畫就知道型號 果然很厲害....不過怎麼每次的戰艦都不同

48

主题

804

存在感

274

活跃日
 11 

★☆★【H2Oの起源】★☆★

7楼
发表于 2010/09/09 | 编辑
诶勉勉强强看完熟肉了
貌似只有这个遗留了


第52战斗机联队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德语:Jagdgeschwader 52,简称:JG 52 ,是隶属于纳粹德国空军的战斗机作战单位,截至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该单位累计击落了1万多架敌机,空战史上击落飞机最多的三位飞行员埃里希•哈特曼(352架)、格尔哈德•巴克霍隆(301架)、京特•拉尔(275架)均诞生在这个联队内。此单位总共拥有31位击落数超过100架的超级王牌、85位击落5架以上敌机的王牌飞行员

编制与装备
同德军其他航空联队相同,JG 52下辖联队本部和三个大队,每个大队由3个中队和大队本部组成。每个中队由3至4个4机编队组成,而大队本部和联队本部则拥有3或4架用于机动的飞机。[2]除此以外,JG 52还拥有第13和第15两个外籍中队。到了1944年8月之后,该联队改组为每个大队拥有4个中队的编制。全联队大概拥有120至200架战斗机,从组建到战争结束,该联队只装备过梅塞施密特的Bf 109这一种战斗机。

作战经历

西线
该部队的前身为第433战斗机联队第一大队。1939年5月1日,这个大队更名为52联队第一大队,指挥官为Hubert Merhart von Bernegg少校,同时这也是该联队唯一的大队,这一大队驻扎在鲁尔附近。[3]1939年9月13日,在第71战斗机联队第一中队和第72战斗机联队第11中队的基础上创建了52联队的第4和第5中队,另外还新建了第6中队。[4]不过在战争初期该联队战绩平平,1939年一年也不过击落了4架敌机而已。1940年3月1日,第三个大队在第28战斗机联队第一大队的基础上成立。同一年中该联队被拆散后投入了法国战役的空战与不列颠空战。[5]
东线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作战开始,JG52的第2与第3大队分别投入了中线与南线的作战。1941年7月23日,还在西线第一大队作战的李斯曼(Leesmann, Karl-Heinz)获得了全联队第一个骑士铁十字勋章。1941年9月,第一大队也被调往了东线,至此以后整个联队大部分时间都在苏联战斗[6],许多人认为苏联飞行员相对较低的战斗、战术水平是该联队能够击落大量飞机的主要原因。[5]此后,该联队伴随的南路德军的进攻,参与了在高加索的空战。1942年9月16日,赫尔曼•格拉夫(Hermann Graf)总计击落了172架飞机,获得了全联队第一枚钻石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而此时据他获得最基本的骑士铁十字勋章才不过8个月,德军高层害怕格拉夫被击落后会大大损伤士气,于是将其调回西线从事教官工作。[6]1941年10月10日,52联队接收了第一个外籍中队,来自克罗地亚的第15中队。1942年10月27日,该联队迎来了其第二个外籍中队,来自斯洛伐克的第13中队。[4]1943年,该联队第二和第三大队支援了刻赤海峡与克里米亚的空战。同年8月第一与第三大队还参与了库尔斯克会战[4]。
退守国内
随着德军在东线的节节败退,第52战斗机联队也开始逐步向国内撤离,最后到达东线的一大队却最在1943年就回到国内。1944年1月,第13中队解散。1944年4月16日,二大队转战罗马尼亚,8月31日又退至匈牙利[4]。第15中队也在这个月解散,它总共完成了5000多次出击任务,有记录的击落数为300余架[7]。1944年8月,埃里希•哈特曼获得了全联队第二个钻石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而此勋章总共不过颁发了27枚。10月1日,重新回到联队的格拉夫成为最后一任联队长。1945年1月,三大队也退回德国境内。1945年2月,该联队被编入第6航空舰队。第二大队在1945年4月1日又转至奥地利。1945年5月8日,随着德国的投降,第52战斗机联队也结束了其作战历史。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这份名单,就不解释那么多了,头2位是蛋疼的卡尔斯兰2人组)
关于这些ACE的个人事迹,大概就是耳熟能详了
在此不再一一说明


倒是对于那段话有点疑惑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1942年5月21日,巴克霍隆被任命为第52联队第4中队的中队长(Staffelkapitän)。
话说这个时候巴克霍隆才被任命为第四中队的队长
那时候马尔塞尤早就去了非洲晒日光浴了
所以,他(她)们三个应该说是没有多少瓜葛吧……….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还有
马尔塞尤的击坠数什么时候超过200了............

纳豆.............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关于这东西........
还是说一说算了


纳豆是日本常见的传统发酵食品,由黄豆通过纳豆菌(枯草杆菌)发酵制成,具有黏性,不仅保有黄豆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K、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更重要的是发酵过程产生了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溶解体内纤维蛋白及其他调节生理机能的保健作用。调查指出日本人食用纳豆的历史已超过一千年。

制作方式

现代在工厂制作的纳豆传统制法将蒸熟的黄豆用稻草包裹起来,稻草浸泡在100度的沸水中以杀菌消毒,并保持在摄氏40度放置一日,稻草上常见的枯草杆菌(纳豆菌)因可产生芽孢而耐热度高,杀菌过程不受破坏,高温培养速度快也能抑制其他菌种,并使黄豆发酵后产生黏稠的丝状物,这种黏稠外观主要来自成分中的谷氨酸,被认为是纳豆美味的来源。

二十世纪后期高品质稻草取得不易,多已改用保丽龙或纸制容器盛装贩售。因此现代的制作方式,是利用蒸过的黄豆加上人工培养出的纳豆菌混合后,直接放在容器中使之发酵,黄豆以外之某些食品亦能制成纳豆。

而制作清酒时,原料的米中若不慎受纳豆菌沾染,以其快速的繁殖速度,将抑制酿酒所需的酵母菌。酿清酒处所不可出现纳豆,其他发酵食品可能也有类似情况,制程需多加留意。

纳豆菌属于弱酸性,会阻碍乳酸菌制造的乳酸。在技术上已经开发出气味较弱的纳豆,但由于使用了活发性较低的纳豆菌种,容易造成其他细菌的增殖空间。此外,纳豆菌的天敌是会寄生在细菌上的噬菌体病毒,在噬菌体开始作用后会降低纳豆菌的活动力,并可能造成其他细菌开始繁殖,因此应避免食用超过保存期限的纳豆。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食用方式
传统上先将纳豆加上酱油或日式芥末(一般在百货所卖的盒装纳豆,使用的是日式淡酱油还有黄芥末),搅拌至丝状物出现,置于白饭上食用,是为纳豆饭。也有人将纳豆和生鸡蛋、葱、茗荷、萝卜、柴鱼等各种食材一起混合。在北海道、东北地方有时也将纳豆和砂糖混合。亦有加上美乃滋的创意吃法。若未经搅拌便加入酱料会使水分过多,粘性也会有所消减,葱和芥末则能抑制“纳豆氨”刺鼻的气味。不习惯吃纳豆者则以为是腐坏的水煮黄豆。

44

主题

675

存在感

313

活跃日
喵~离线 任天堂必须死!
 8 

SOS团五星级★★★★★

8楼
发表于 2010/09/10 | 编辑
动画倒是还没补
战列舰V5 最喜欢的就是俾斯麦了
那种机械感配上这铁血的代名词 完美啊
(感觉纳豆好恶心……

47

主题

407

存在感

240

活跃日
帅哥离线 eden中毒...
 8 

SOS团五星级★★★★★

9楼
发表于 2010/09/10 | 编辑
8架飞机10分钟 其实人家是新人类
基拉:你还差得远呢

关于我们|无图版|SOSG WIKI

Copyright © 2006-2024 SosG.Net
Total 0.034341(s) query 8, Gzip enabled,  沪ICP备07006640号-3